我們時常會對外國人的生活感到好奇,或對異國文化一知半解、有許多好奇,但若真要開口交談,卻總因不知如何以英語開啟話題而語塞。台大法律系一年級學生陳思諭,高中時就讀曉明女中,因為學校提供了許多與國際姐妹校互動及跨文化交流的機會,讓她高中時就認識了不少國際朋友。
陳思諭分享,因為家中重視英語教育,她從幼稚園起就在雙語學校就讀,從接觸中自然學習,養成她優秀的英語能力。更在就讀曉明女中期間申請英語免修通過,讓她有許多的時間能夠以更生活化的方式接觸英語。除了日常中觀看英文影集、參加校內外模擬聯合國活動、從英文新聞了解國際時事等方式外,陳思諭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好奇的問題時,也會查找有無相關的英文論文進行了解。「比如國際上有哪項新研究的突破,就會讓人很好奇。」
因英語開啟多項國際交流機會
高中期間,英語好的陳思諭不但擔任過每年僅有十個名額的以色列環境青年領袖會議臺灣青年代表,也成功申請上哈佛大學高中生夏季學校,到美國修習心理學課程,高二時通過英語能力考核後,還申請擔任寄宿家庭接待英國高中女生。
陳思諭分享一個通用的聊天話題,就是「食物」。她回憶起高中時期曾前往以色列參加國際會議,就從當地常見食物鷹嘴豆泥開啟了與以色列朋友的話匣子,也透過食物這個媒介認識當地文化。
|
|
 |
▲陳思諭(右)參加哈佛大學高中生夏季學校,與心理學老師(中)及美國同學(左)合影。 |
|
譬如猶太人在周五安息日時會吃雙辮麵包,目的是提醒猶太人記得祖先飄流的苦日子,因此以色列人平日只能吃一份麵包,只有在特定日子可以多吃。還有一個當地特有的飲食文化,就是開飯前得由家中最年長的女性燃點燭光,因為猶太傳統認為黑暗是由夏娃帶進世界,因此也需由女性把光明帶回家庭。諸如此類的文化交流,讓陳思諭得以深入當地居民的餐桌,是認識異國文化的好方法。
到了高三,則為了申請國外學校而參加托福網路測驗(TOEFL iBT®)獲得106分好成績,並成功申請上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社會科學院,主要想學習國際關係理論。雖然因為學費等因素考量,最後陳思諭選擇讀台大,但她仍然打算未來利用大三申請交換學生的機會,前往非英語國家學習一直以來很感興趣的國際關係。希望在法律知識外,也能廣泛的認識世界,和不同文化的人生活,發現彼此文化的獨特之處。
陳思諭以高中經驗為例指出,高中因為擔任寄宿家庭接待,讓她有機會帶著接待的英國高中女生,足跡遍及台北101、台大校園、日月潭、夜市等多處,也讓她能用外國人的眼睛重新看待熟悉的台灣文化,「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對英國人來說很特別,像是三代同堂、在圓餐桌上吃合菜,而不是一人一份。」英國女孩也因為她的帶領,深入接觸了很多對英國人來說又酷又特別的台灣習俗,兩人在無預設立場下,彼此都重新體會文化差異的特色與驚喜。
|
|
|
帶小學生練英語 從勃肯鞋開講
大學期間,陳思諭還不忘以英語回饋社會,她參加台大國際學伴(ICL)計畫,讓學校替她與國際生配對,再以視訊方式帶領雲林地區小學生用英語練習會話,她的學伴是位德國人,兩人的話匣子便從「德國人都穿勃肯鞋嗎?這麼醜的鞋怎麼變流行的?」這種自己也覺得好玩有趣的話題開始。
陳思諭也自願擔任國際特赦組織的翻譯志工,將與人權議題相關的報導與故事翻譯成中文,並協助撰寫人權議題新聞稿,就讀法律系的她,未來想研究國際人權法,「我認為法律可以系統性的去改變一件事,透過法律,能牽動上位者,產生影響。」
為了避免自己成為「法匠」,陳思諭廣泛的去認識這個世界,像是了解委內瑞拉的人民為何生活慘澹、某個政府曾因什麼錯誤政策導致現金通貨膨漲等國際議題,「我會去研究整個脈絡,而不是光看單一事件的表徵。」喜歡政治議題也愛與不同國家朋友討論的她,不只是透過新聞,更用自己的方式與外國人直接接觸,並大量閱讀英文與法文等外媒的報導,而非僅透過新聞守門人,接收被過濾的資訊。
積極掌握知識的同時也保有柔軟的心,這是謙稱自己很幸運的陳思諭,善待與回饋這個世界的方式。談到未來,她還想學阿拉伯文,期盼自己透過不同邏輯的語系轉換思考模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English OK》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