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網路上搜尋英語學習網站,那麼十之八九不會錯過「HOPE English希平方學英文」(以下簡稱希平方)。它開始推出免費服務的2012年,便已吸引到一萬名Facebook粉絲的關注;今(2019)年更已坐擁44萬名粉絲,成為國內主要的英語學習網站之一。
計畫式學習 托福高分赴美進修
希平方正式成立之初,便已是合夥人之一的張修齊,目前擔任希平方技術長一職。負責業務從最早的iOS App開發,到後來的專案管理規畫、引入國外雲端服務、學習行為數據分析、產品設計與開發等等,內容相當多元。
不過,進一步了解張修齊的學經歷,交大電子所學士班一路直升到博士班畢業,甚至曾到美國擔任訪問學者,不免會好奇,為什麼沒走大部分同學走的路,在竹科或美國矽谷工作,而是投入英語教學平台呢?
因擔任訪問學者必須具備托福網路測驗(TOEFL iBT®)成績,張修齊笑說:「我是在準備托福考試時,漸漸發現學英語的樂趣。」不同於一般人容易在備考的過程中感到枯燥或挫折,他在一個月的準備時間內,以一天八小時為規畫,安排好每天的進度,選擇在一天中精神最好的上午時段背單字、讀文章,並以一周為單位進行檢視,如果有計畫沒完成的地方,就會利用周末時段補強。在這樣按部就班執行的過程中,他也逐漸看到自己的進步。
張修齊也推薦以跟讀(shadowing)的方式加強英語口說力,認為跟讀重點不是在思考外國人怎麼說英語,而是透過即時的模仿,讓嘴巴熟悉說英語的方式,好在有需要開口說英語時,自然而然用外國人說話的方式表達意見。
雖然準備時間只有一個月,但因為有好好規畫學習方式,使得過程中即使有表現不如預期的時候,張修齊也沒有感到焦慮或挫折。「因為就讀博士班的經驗讓我知道,只要繼續努力下去就一定會好轉。」他相信自己且努力不懈,最終考取TOEFL iBT 101分的成績,順利前往美國擔任訪問學者。
博士班畢業後,曾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從事數據分析工作,雖然才短短兩個月,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花了太長的時間在和程式、數字相處」,而希望轉換跑道、做些接觸人的工作。
同時,希平方創辦人之一─曾知業,是張修齊從高中一路到研究所的老同學,聽聞舊識創業的方向和自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謀而合,兩人不但在希平方創立前,就持續討論執行細節;成立後張修齊也「水到渠成」地加入工作團隊。
|
|
 |
▲不走竹科電子新貴之路,張修齊因興趣投入英語教學事業。 |
|
強化溝通能力 享受與人連結
為了讓平台更符合學生的需求,張修齊平時除了分析上萬筆學習行為數據,並根據使用者體驗,設計、精進平台的使用流程;他還帶領其他設計師和產品行銷人員,設計、開發新產品。
「和他們的團隊合作經驗,讓我意識到溝通能力的重要。」自認過去少有機會訓練溝通力,張修齊還為此報名華視主持人訓練班,課程內容從聲調的抑揚頓挫到走台步都有,為的是使自己的發言較容易讓人理解。「面對不同想法和背景的人,需要用對方的語言來溝通。」
在設計產品時,張修齊也結合學英語的經驗,融入希平方特有的「計畫式學習課程」。他解釋,計畫式學習類似當時自己準備TOEFL iBT的方法,每天課程開始時,先進行計畫式的複習,接著再學習新教材。另一方面,張修齊還從學員的學習行為數據,找到從事英語教學工作的成就感和樂趣。有個學員連續1000天,每天花一小時上線學英語,驚人的毅力令他印象深刻;也有學員只花三個月的時間,多益英語測驗(聽力與閱讀)(TOEIC® Listening and Reading Test)就從395分躍升到750分。「看到他們的進步,是我熱衷於這份工作的動力來源。」從張修齊的笑容可以感受到他對英語教學的熱情。
為了幫助公司規模化、開發更符合學生體驗需求的產品,張修齊至今仍持續在職進修。除了透過國內外各大線上課程平台,如Udemy、Udacity、Coursera,選修與工作相關的使用者體驗設計、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等課程;更引入Jira、InVision、Slack等軟體或服務平台,促使公司與國際專案管理雲端服務接軌。
|
▲在希平方工作,常與外國同事開會、引入國外雲端服務,英語力都是必備條件。 |
「這些雲端服務都是全英文介面,英語力的重要性就在這時候顯現。」張修齊更常上部落格發布平台「Medium」,參考國外知名服務平台或網站的設計師對各種服務平台的使用經驗或訣竅。
學英語學出興趣的他,勉勵每位有志於學好英語的人要持之以恆,設法讓自己時時處在使用英文的環境,久而久之自然會看到進步。
(本文經授權整理自《English Career》第66 期)